高考志愿填报,不同省份的志愿数量存在差异,但最终都是关于学校和专业的衡量比较,这是在志愿表中能直观看到的。
不太明白?举个例子,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你选哪个地方的大学?一头雾水是吧,两座城市,大到历史背景,小到风土人情,其实都差不太多。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重庆又增加了两大城市功能——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中央的重视与期待可见一斑。
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都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座城市走的2条路。
成都近年来高新第三产业颇为红火,尤其是文创行业,位居内陆城市前列,而且股权融资数据也超过了重庆,代表的一股蓬勃的互联网创业力量。
我们认为如果想对报考大学所在城市的选择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至少应该包括经济发展、高校数量、产业重心等三个方面。
根据公布的2019年全国GDP数据,前30强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天津、南京、宁波、无锡、青岛、郑州、长沙、佛山、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烟台、常州、徐州、大连、唐山、温州。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无疑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共有10座城市上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4.5%;紧随其后的就是珠三角城市群,共有4座城市上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京津冀城市群共有3座城市上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7%。
如上海、北京在外地招生,同样的分数在其他区域能够上211院校,而在这些地方只能读个普通本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是上海和北京的大学质量一定高于其他地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的高度发达,吸引了未来想在这些地方发展的考生,从而拉动了分数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除了30强城市中的一线城市级省市外,我们也可以重点关注苏州、无锡、佛山、泉州、东莞、南通、烟台、常州、徐州、唐山、温州等城市。
虽然我们最终就读的只有一所大学,但是在教育共享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同城高校开始学分互认、课程共享、师资兼用。
即使没有这些政策,在拥有众多大学的城市就读也方便结识更多的同学和老师、旁听更多的课程,有助于日后的发展,更能够开阔眼界和视野,相信这也是很多学生考虑北京、南京、武汉、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城市的主要原因。
那么我们所读的专业能否有足够多的就业机会,就要考虑所在城市是否有相应的产业或发展机会。虽然可以在外地择业,但毕竟没有在本地就业便捷。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不在所读大学所在的城市就业往往会丢失掉一大批积累起来的资源。统计发现,大学生选择就业去向占首位的就是在所就读大学的所在的城市。
此外,还有西安的航空产业集群、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苏州的纳米新材料产业集群、宁波的石化产业集群、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等。
当然,并非这些城市没有其他产业,也不是其他城市没有这些产业,只是说相对而言到这些城市学习这些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专业对口度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