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首次被纳入到了政府工作报告当中。2024年,随着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将提速,同时,人工智能对上游数据、算力、算法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这些都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全国代表雷军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一定要跟各个应用各个场景想结合,和各行各业的结合能使人工智能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全国一体化的算力平台,能够有助于科技创新,也有助于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郭御风说,现在要利用AI技术来赋能千行百业的转型重构,要把算力基础设施做好,除了做基础大模型之外,可以做一些垂直的相对小一点行业的专业模型,这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对会小。
2024年,我国将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而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在医疗、教育、金融、制造业、采掘业等场景广泛应用,提升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周清表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已经广泛开展的人工智能辅助阅片、影像筛查,新药的药物筛选,还有临床试验的研究过程,人工智能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全国代表张胜利说,在瓦斯巡检方面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过去都是瓦检员去现场往回读数,现在这些数都是通过智能机器人自动上传数据,更科学、更精准、更安全。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文化”“旅游”“文旅”,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参加十四届全国二次会议的代表们围绕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代表韩莉表示,建议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为契机,在联手构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开发精品文旅产品,树立文旅品牌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强旅行社、景区、图书馆、艺术职业教育、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等三地合作。
全国代表满都拉说,东三省能不能组建5A级景区联盟,形成合力,抱团闯市场、开拓市场。通过一些活动,让旅游资源互享、客源互送、市场互容、优势互补,形成叠加效应。如果从国家层面来组织这个活动,他们愿意参加,也踊跃参加,对壮大5A级景区的实力,发展区域旅游有好处。
全国代表罗天表示,桂林的非遗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山之麓,是广西首家综合的非遗体验馆。但是,非遗馆严重地缺乏资金,目前无法正常开放。她想借这个机会给桂林争取一下,支持桂林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全国代表陈小静说,建议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搭建全国性地方戏曲交流展示平台,通过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国际交流等方式,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
全国代表汪万福表示,在文物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完成了290多个洞窟、2.6万平方米壁画的数字化采集,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敦煌经验和中国方案。2024年,拟计划提请省修订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23—2035)修编工作,让子孙后代还能够看到“活着”的敦煌。
全国代表李学武说,建议提升全社会,特别是传统文化项目集中的地区对非遗址产权保护的意识,推动文化产业相关产品的开发、品牌打造,同时,呼吁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成果、创新贡献者的宣传和表彰力度,以此鼓励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型升级。要用非遗文化表达的传播方式,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让非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连日来,参加全国的政协委员们围绕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互鉴建言献策。
2024年全国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作为文化艺术界委员,带来了《关于大力加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尹晓东表示,人才培养的规划,特别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面,应该更加完备。特别是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如何把中专的教育和本科的教育,甚至于高层次的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能够贯通起来,才能实现戏曲人才高质量发展。
如今,数字技术赋能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当下创作的主流趋势。如何让数字表演冲破传统舞台三维空间的限制,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近年来持续关注和探索的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沈晨说,数字表演应该是从创作初期,所有的创作人的思维就开始转变,它的整个全流程都是数字化的。2024年,他的提案是关于数字表演创演基地建立,有想法的年轻人一起去尝试,让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在这个基地当中拓展出来,为中国文化书写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