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春天举行的全国,注定承载着更多的意义和期待。未来网评论部推出【春日盛会谱新篇】系列文章,洞观这场春日盛会关涉的国计民生,并从中汲取发展智慧,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前进力量。
在书法国画中欣赏笔墨丹青之美,在诗词歌赋中品读千秋万象之韵,在古文经典中感悟先贤大儒之思……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国风”劲吹、“古风”焕新,与新时代的“东风”同奏和鸣,实现“春风”化雨,滋润了青少年心中的根与魂。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和深厚积淀,对于启智润心、涵养文化自信意义深远。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本身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坐标。另一方面,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优秀传统文化、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爱上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他们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可感、自豪感的过程,与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同频共振,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凝聚力。
长期以来,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备受重视。从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被纳入“紧缺领域骨干教师示范培训”工作,一系列举措均指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校园,滋养青少年成长。聚焦于此,今年全国,团中央提交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提案》(下称“提案”),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全面成长的主阵地。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团中央在提案中建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等。我们看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中,有的开设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有的创新教育载体编写了《走近孔子》《成语中的诸子智慧》《中华经典修身诗歌赏读大全》等10余种传统文化读本;而在很多大学中,从专业必修课到公共选修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矩阵也正在系统性建立。
团中央提案还建议“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一批贴近青年的文艺精品”“融通多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让青少年全方位领略中华文化魅力”等,鼓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守正创新。对此,可以推出文化精品,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网络剧、综艺节目等;也可以依托节日、器物等特殊载体,打造“中国华服日”“中秋喜乐会”等主题活动,激发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还可以插上技术的翅膀,用好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创新表达方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持久性传承。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广大青少年能够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感受“品类之盛”的生机,收获“视通万里”的智慧。这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深厚积淀所留给时代的礼物、留给青少年的礼物,务必保管好、呵护好、利用好,也要创新好、传承好。
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永远在路上,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有利于他们情操的陶冶、三观的形成,也有利于更好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和文化根基。相信,在学校、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自在遨游,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周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