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发展过程中,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前身为始建于1892年的重庆“宽仁医院”。2022年,医院迎来130周年华诞,借此契机,医院全力开展“技术创新年”“临床研究年”“文化建设年”。
瞄准历史主线,发展脉络入脑入心。一是党委成立院史馆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院史馆内容筹备工作组,由党办牵头组织医务、科研、教学、人事,统一要求、明确分工。二是党委把关清晰院史主线,以编年体为主、专题式为辅,结合医院各时期领导、医生、口述历史及地方志相关内容,确保时间线清晰、重点有的放矢。
拓宽文物视野,展陈规划科学规范。一是灵活多样搜罗文物,利用自媒体+主流媒体,向社会各界、退休职工及家属广泛有偿征集,结合院内外线上档案平台、国内外拍卖网站等,搜寻文物蛛丝马迹,或复刻历史文件、时代建筑等,彰显医院历史底蕴。二是科学规划参观动线,加强交互性体验,借助触控系统、历史色调、弧幕视频、历史物件复原等,提升布展品质,增强体验感。
强化运营管理,院史教育落在实处。一是严格解说员招募,组建专业讲解志愿队伍,差异化撰写适应不同需求的解说版本,并邀请专家进行形象气质、解说专业等方面培训。二是建立健全运营规章,制定日常管理制度、AB角值班登记制度、预约参观流程等,保障院史馆有效运转。
注重合理分工,抓标准推进。一是医院成立院志编纂委员会,将编辑组下设在党委办公室,编撰工作执行医院、处科室双重负责制,党支部作为第一责任人对编纂委员会负责。二是整体采取科室分工合作、编辑组整体统稿模式,由编辑组按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差异化制定统一撰写模板,处科室按规范撰写各自内容,有序推进编撰工作。
注重节点把握,抓耦合互动。一是编撰工作执行院内编辑组自审-地方志、党史办鉴审-外聘专业组校审-编委会终审“四审机制”,根据出版计划严格设置时间节点,由编辑组统稿并形成评议初稿,提交市志办反复审定、验收,经专业组校审后返回编委会审定并进入出版流程。二是四审团队各司其职,编辑组侧重志稿撰写规范、内容缺项等基础问题,志办、党史办着重时代背景、历史人物、地域特色等宏观层面,专业组负责表达方式、文字优化、图片美观等细节,编委会重点关注历史发展脉络、重点事件与特色凝练,四者精细分工、互相督促。
注重多向把关,抓准实严真。一是发挥老中青力量,向全院广泛征求院志意见,邀请处科室各历史阶段主任、长等提建议,同时向老同志多轮调查考证,客观还原历史原貌。二是聚焦领导力量,以、院长为首的党委领导班子带头专题论证,逐章逐句把关内容,确保院志完整性和权威性。
花精力反复打磨。一是党委高度重视,成立汇演工作组,两次带头推敲把关剧本主线,确保剧目方向清晰、重点突出。二是外聘编剧联袂院史馆团队,提炼关键事件、丰富故事情节、增强文化底蕴,做足前期剧目内容筹备工作。
花体力夯实排练。一是党委紧盯现场演练进度,先后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参演职工提振信心、使命感倍增。二是支部/科室踊跃支持,全院25个科室共抽调42名职工脱产演练4个月,实现从学练结合到舞台精准把握。
花气力赋能效果。一是精心编写插曲,精良制作特效,首次打造裸眼3D效果,整体呈现出“院史+地方史+3D”融合的绝美舞台。二是借助余热、考究情节,将一个半小时剧目浓缩成8分钟线上短视频,持续扩大舞台剧影响力。